最近好多朋友問我「rocks意思」係咩,其實簡單來講就係指岩石嘅種類同埋佢哋嘅特性啦!台灣雖然唔似德州咁多礦物資源,但係我哋周圍都睇到唔同類型嘅岩石,今日就同大家分享下啲實用資訊。
首先要知道岩石主要分三大類,呢個分類法全球通用㗎:
岩石類型 | 形成方式 | 台灣常見例子 |
---|---|---|
火成岩 | 岩漿冷卻凝固 | 陽明山嘅安山岩 |
沉積岩 | 沉積物壓實 | 野柳嘅砂岩 |
變質岩 | 高溫高壓改變原有岩石 | 太魯閣嘅大理石 |
講到rocks意思,其實唔單止係學術上嘅分類咁簡單。好似我哋去東部玩嘅時候,成日會見到太魯閣峽谷嗰啲好靚嘅紋路,就係變質岩經過億萬年地殼變動形成嘅。而台北盆地周圍嘅丘陵,好多都係由火成岩構成,特別係大屯火山群嗰邊,隨手執塊石頭都可能係幾十萬年前嘅火山產物。
如果你有興趣自己收集岩石,台灣其實都有唔少好去處。好似東北角海岸線就有好多沉積岩,可以睇到明顯嘅層理結構;而中央山脈一帶就比較多變質岩,有時仲會發現啲特別嘅礦物結晶。記得我有次去花蓮溯溪,就執到塊好完整嘅片麻岩,上面嘅礦物紋路真係好靚。
岩石嘅特性仲可以話俾我哋知好多地球嘅歷史。好似墾丁嘅珊瑚礁石灰岩,其實係由古代嘅海洋生物遺骸堆積而成,證明咗台灣南部曾經係一片溫暖嘅淺海。而玉山主峰嘅岩石組成,就記錄咗歐亞板塊同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嘅過程。下次你見到路邊嘅石頭,不妨停低睇真啲,可能會有意外發現㗎!
什麼是rocks?台灣常見岩石種類一次看懂
岩石(rocks)其實就是地球表面最常見的固體物質,由不同礦物組成,台灣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從海邊到高山都能看到各種不同的岩石。今天就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帶大家認識這些天天見到卻可能叫不出名字的「石頭朋友」們~
台灣最常見的岩石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像是陽明山的大屯火山群就是典型的火成岩,那種帶氣孔的玄武岩可是火山噴發後的產物喔!而台灣西部常見的砂岩、頁岩,就是沉積岩的代表,這些都是經過長時間堆積壓緊形成的。至於變質岩,太魯閣的大理岩就是最好的例子,原本的石灰岩經過高溫高壓「改造」後變得超堅硬。
岩石類型 | 台灣代表 | 特徵 | 常見地點 |
---|---|---|---|
火成岩 | 玄武岩 | 多氣孔、深色 | 澎湖群島、陽明山 |
沉積岩 | 砂岩 | 顆粒感明顯 | 野柳、墾丁 |
變質岩 | 大理岩 | 晶體閃亮 | 太魯閣、東部海岸 |
走在台灣的河床上,隨手撿起的鵝卵石很多都是變質岩來的,經過河水長年沖刷變得圓滾滾的。而北海岸那些奇形怪狀的風化岩石,大多是沉積岩受海水侵蝕形成的特殊景觀。下次去爬山或海邊玩的時候,不妨多注意腳下的岩石,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呢!
為什麼rocks在台灣這麼受歡迎?在地人告訴你
最近走在台北街頭,隨便一家咖啡廳或酒吧都能聽到rocks的音樂,連便利商店的播放清單都少不了幾首。這種原本來自歐美的音樂類型,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程度超乎想像,甚至變成年輕人聚會的標配。其實rocks能在台灣這麼紅,跟在地文化有很深的連結,從音樂節到夜市攤位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感。
先說說rocks本身的特性,它那種直來直往的節奏和容易上口的旋律,特別對台灣人的胃口。我們從小聽慣了國語流行歌,突然接觸到這種帶點叛逆但又很爽快的音樂,就像夏天喝到冰涼的啤酒一樣過癮。而且rocks的樂器編制簡單,吉他、貝斯、鼓就能組團,很適合台灣人喜歡揪團搞事情的個性。
受歡迎原因 | 具體表現 |
---|---|
節奏感強烈 | 適合台灣人愛熱鬧的個性 |
表演門檻低 | 大學生組團風氣盛行 |
歌詞直白 | 容易引起年輕世代共鳴 |
現場魅力 | 音樂祭文化推波助瀾 |
另一個關鍵是這十幾年來台灣的音樂場景變化。從早期的野台開唱到現在的巨蛋級演唱會,rocks樂團總是能帶動最嗨的氣氛。像滅火器、草東沒有派對這些樂團,把台灣人的心聲寫進歌裡,用rocks的方式唱出來,那種真實感是其他音樂類型很難取代的。你去看他們的現場演出,台下觀眾跟著跳的畫面,就知道這種音樂為什麼能在台灣生根。
科技進步也幫了大忙,現在用手機就能錄製音樂上傳到StreetVoice或YouTube,年輕樂團不用等唱片公司發掘,自己就能累積粉絲。很多現在當紅的rocks樂團,最早都是在網路平台被聽見的。這種DIY精神剛好跟rocks的叛逆特質很合,讓更多台灣年輕人覺得玩音樂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如何分辨不同rocks?初學者必學技巧
剛開始接觸岩石辨識真的會一頭霧水,看到路邊的石頭都長得差不多對吧?其實只要掌握幾個簡單技巧,你也能快速分辨常見岩石類型。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觀察岩石的「質地」和「顏色」,這兩點最容易用肉眼判斷,像是花崗岩通常會有明顯的礦物顆粒,而板岩則會有層狀結構,這些都是很好的辨識特徵。
另一個實用方法是做「硬度測試」,隨身帶個銅板或小刀就能簡單測試。比如大理岩比較軟,用銅板就能刮出痕跡,但石英岩就硬到連小刀都刮不動。記得測試時要找岩石不起眼的小角落,才不會破壞整體美感。
下面整理幾個常見岩石的辨識要點給大家參考:
岩石類型 | 主要特徵 | 硬度測試 | 常見顏色 |
---|---|---|---|
花崗岩 | 明顯礦物顆粒,粗糙質地 | 小刀刮不動 | 粉紅、灰白、黑色 |
大理岩 | 光滑表面,可能有條紋 | 銅板可刮出痕跡 | 白色、灰色、彩色條紋 |
板岩 | 薄層狀結構,容易剝落 | 指甲可刮出痕跡 | 深灰、黑色、綠色 |
砂岩 | 砂粒感明顯,粗糙表面 | 銅板可刮出痕跡 | 黃褐、紅色、白色 |
石英岩 | 非常堅硬,玻璃光澤 | 小刀完全刮不動 | 白色、灰色、透明 |
除了這些基本方法,建議初學者可以隨身帶個放大鏡,方便觀察岩石的細微結構。有時候同種岩石因為形成環境不同,顏色和質地也會有差異,這時候就要多看多比較。像是我剛開始學的時候,就常常把黑色板岩和玄武岩搞混,後來發現板岩有明顯的層理,而玄武岩則會有氣孔構造,這些小細節都是辨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