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撿貝殼的5個秘密景點 | 貝殼DIY手作教學超簡單 | 台灣常見貝殼圖鑑一次看

海邊散步時總會不自覺被沙灘上的貝殼吸引,這些來自海洋的天然藝術品,每一片都藏著獨特的故事。台灣四面環海,從北部的野柳到南部的墾丁,幾乎每個海岸線都能發現不同種類的貝殼,有些甚至成為當地特色紀念品,像是小琉球的星砂其實就是某種貝類的碎片呢!

說到貝殼的種類,光是台灣常見的就有上百種。以下是幾種最容易在岸邊撿到的類型:

貝殼名稱 特徵 常見產地
文蛤 圓扇形、有明顯生長紋 西部沙岸
鐘螺 金字塔狀、底部平整 東部礁岩區
寶螺 光滑橢圓、鮮豔花紋 恆春半島
扇貝 扇形放射狀肋紋 澎湖群島

小時候最愛把撿到的貝殼貼在耳朵旁,聽大人說那是「海的聲音」,長大後才知道其實是血液流動的共鳴。不過這份浪漫至今難忘,現在看到貝殼還是會忍不住這樣玩。最近很流行用壓克力顏料在貝殼上畫迷你插畫,做成鑰匙圈或耳環,網路上甚至有專門教學怎麼用UV膠固定,讓貝殼工藝品更耐用。

除了當裝飾,貝殼在台灣傳統文化中也很有意義。原住民會用夜光貝製作貨幣「貝珠」,阿美族的頭飾上經常串著各種貝殼;閩南建築的「蚵殼窗」則是將牡蠣殼鑲嵌在牆面,既通風又防盜。現在有些文創品牌把這些元素重新設計,像是用貝殼碎片拼貼的杯墊,或是磨成粉加入陶瓷的「貝瓷」餐具,都讓古老智慧有了新生命。

颱風過後是撿貝殼的好時機,海浪會把深海的貝類沖上岸。不過要記得選擇已經空殼的,活體貝類最好放回海中。去年在台東都蘭海邊就發現過罕見的「龍宮貝」,外型像極了神話中的螺號,當地人說看到這種貝殼會帶來好運氣呢!

貝殼


海邊撿貝殼的最佳時機是甚麼時候?這些小撇步讓你滿載而歸!

每次去海邊玩,看到沙灘上閃閃發亮的貝殼總讓人忍不住想撿回家收藏對吧?但你知道嗎,撿貝殼其實是有黃金時段的!根據在地漁民的經驗,退潮前後1-2小時是最容易找到完整漂亮貝殼的時間,特別是農曆初一、十五前後的大潮期間,海水退得特別遠,平常被淹沒的沙灘都會露出來,這時候根本就是撿貝殼的寶庫啊!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除了看潮汐之外,天氣也很重要。颱風過後3-5天是很多貝殼愛好者的秘密時段,因為強勁的海浪會把深海裡的貝殼沖上岸,這時候常能撿到平常看不到的特殊品種。不過要特別注意安全,最好等風浪完全平息後再去,而且一定要穿防滑的鞋子,避免被鋒利的貝殼割傷。

最佳時機 推薦地點 注意事項
大潮退潮時段 墾丁白沙灣 帶水桶裝貝殼
颱風過後3-5天 花蓮七星潭 穿防滑鞋
清晨5-7點 台東富岡漁港 防曬要做足
冬季東北季風期 澎湖吉貝嶼 注意保暖

說到撿貝殼的地點,台灣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像是墾丁的白沙灣因為珊瑚礁地形,常常能找到色彩鮮豔的小型貝類;花蓮七星潭則是以鵝卵石聞名,但在石縫間也藏著不少寶貝。我自己最愛去台東的富岡漁港,那邊的潮間帶超級豐富,每次去都有新發現!不過要記得,有些貝殼可能是保育類生物,撿之前最好先查清楚,像是有螺旋紋路的寶螺就是不能帶走的喔。

如果你是第一次去撿貝殼,建議可以準備一些小工具。除了基本的水桶和鏟子,帶個小網子也很實用,可以撈淺水區的貝殼。我還會帶一個噴水瓶,用來沖掉貝殼上的沙子,馬上就能看清楚它的花紋。最重要的是要穿防滑的膠鞋,因為潮間帶的石頭通常都很滑,安全最重要啦!記得要挑選已經空殼的貝殼,活的就讓牠們繼續在海裡生活吧。

台灣哪裡可以找到最漂亮的貝殼?這個問題讓很多喜歡海洋的朋友都很好奇。其實台灣四面環海,每個海岸線都有不同的貝殼寶藏,但要找到特別漂亮的,還是得知道幾個私房景點。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在地人才知道的撿貝殼好去處,這些地方不僅風景美,還能找到超多稀有的貝殼種類喔!


說到撿貝殼,墾丁絕對是首選。這裡的沙灘細軟,退潮時會露出大片潮間帶,特別是後壁湖一帶,常常能找到完整的寶螺、鳳凰螺。記得要選在農曆初一、十五前後的大退潮時段去,收穫會特別豐富。不過要注意的是,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貝殼是不能帶走的,要撿記得在合法區域喔!

東海岸也是貝殼愛好者的天堂,尤其是台東的成功漁港附近。這裡因為黑潮經過,常常會沖上來一些熱帶海域的稀有貝殼,像是色彩斑斕的芋螺,或是形狀特殊的骨螺。在地人都知道要趁清晨去撿,因為漁船剛回來時,有時候會把深海裡的貝殼一起帶上來呢!

地點 最佳時間 常見貝殼種類 注意事項
墾丁後壁湖 大退潮時 寶螺、鳳凰螺 國家公園內禁止採集
台東成功漁港 清晨 芋螺、骨螺 注意潮汐安全
澎湖吉貝嶼 夏季退潮 硨磲貝、日月貝 部分為保護區

澎湖群島更是不能錯過的貝殼聖地,特別是吉貝嶼的沙尾。這裡的沙灘綿延數公里,退潮時會露出大片的潮間帶,常常能找到完整的硨磲貝和日月貝。在地導遊說,夏季的南風會把更多漂亮的貝殼沖上岸,所以6-9月是最佳撿貝殼季節。不過要記得,有些特別大的貝殼可能是保育類,拍照留念就好,不要帶走喔!

除了這些熱門地點,其實台灣很多小漁港的防波堤附近也藏著不少驚喜。像是屏東的東港、宜蘭的南方澳,這些地方因為有漁船進出,常常會把深海裡的貝殼帶上來。在地人都會趁漁市結束後去逛逛,有時候能撿到超特別的貝殼呢!不過要提醒大家,撿貝殼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別是在礁岩區,穿防滑鞋是必須的。

貝殼

你有沒有在海邊撿貝殼時想過,為什麼貝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形狀? 有的像螺旋樓梯、有的扁平如扇子,還有長得像小喇叭的,這些千奇百怪的造型其實都跟牠們的生活習性息息相關。貝殼是軟體動物的家,不同種類為了適應環境,演化出最適合自己的形狀,就像我們人類會因為居住環境選擇不同房子一樣自然。

先來看看最常見的螺旋狀貝殼,像是蝸牛或海螺的殼。這種設計超聰明,螺旋結構能讓牠們把身體完全縮進去躲避天敵,同時層層疊疊的構造也讓殼體更堅固。而像蛤蜊這種雙殼貝,扁平對稱的形狀讓牠們能輕鬆埋在沙裡,遇到危險時快速閉合,根本是天然的防爆門!更特別的是,有些貝殼表面會有凸起或紋路,這些可不是裝飾,而是幫助牠們在潮間帶牢牢抓住岩石,不被海浪沖走的求生法寶。

貝殼類型 主要特徵 適應環境 生活習性
螺旋貝殼 立體螺旋狀 礁岩區 緩慢移動、遇危險縮入殼中
雙殼貝類 兩片對稱殼 沙泥底 濾食性、擅長挖沙躲藏
扇形貝殼 扁平放射紋 潮間帶 附著在岩石上生活

住在不同環境的貝類,殼的厚度也會差很多。常被海浪拍打的潮間帶貝類,殼通常又厚又重,像穿了一件防彈衣;而在深海平靜水域的貝類,殼就薄得像紙一樣,因為牠們不需要對抗強勁的水流。更有趣的是,有些貝殼的顏色和花紋會模仿周圍環境,這可是牠們的隱身術,讓天敵不容易發現。下次撿貝殼時不妨仔細觀察,這些小傢伙為了生存可是費盡心思呢!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