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討論自然環境議題時,常常會聽到「徑流意思」這個詞,其實它指的就是雨水或融雪後在地表流動的水量。這種自然現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比想像中更大,特別是在台灣這種多雨的地區,了解徑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水資源管理和防洪問題。
說到徑流的特性,我們可以用這個簡單的表格來比較不同地表狀況下的差異:
地表類型 | 徑流量 | 滲透率 | 常見區域 |
---|---|---|---|
柏油路面 | 高 | 極低 | 都市區 |
草地 | 中等 | 高 | 公園、山坡 |
森林地 | 低 | 極高 | 山區 |
裸露土壤 | 較高 | 中等 | 農地、工地 |
從表格可以看出,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徑流量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每次下大雨,台北市區容易積水的原因之一。記得去年颱風來的時候,信義區那個淹水畫面大家應該都還印象深刻吧?那就是因為大量雨水無法被地面吸收,全部變成地表徑流在馬路上奔流的結果。
除了都市地區,山坡地的徑流狀況也很值得注意。像前陣子南投山區的土石流意外,就是因為連續大雨導致地表徑流劇增,把鬆散的土石都沖刷下來了。這種情況下,如果植被覆蓋不夠,或是山坡地過度開發,就會讓徑流的破壞力變得更強。所以現在很多專家都在提倡要做好水土保持,比如說多種樹、設置擋土牆這些方法,都是為了減緩徑流的速度和沖刷力。
說到鐵路相關的話題,其實徑流對鐵道安全也有影響。像美國就曾經發生過因為暴雨導致徑流沖刷路基,造成鐵軌懸空的意外。台灣的台鐵在一些山區路段,也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每次颱風來之前都會加強巡查邊坡狀況,就是怕徑流太強把路基給掏空了。
什麼是徑流?簡單解釋給台灣人聽
最近颱風季又要來了,新聞常常會提到「徑流量」這個詞,到底什麼是徑流呢?簡單來說,就是下雨時那些沒有被土壤吸收、也沒有蒸發掉的水,它們會在地面上流動,最後匯集到河川或排水系統裡。就像我們在陽台澆花時,多餘的水會從花盆底部流出來那樣,這些流動的水就是徑流啦!
台灣因為地形陡峭又常常下大雨,所以徑流的問題特別明顯。尤其是颱風來的時候,短時間內降下大量雨水,土壤根本來不及吸收,就會產生超多徑流,這也是為什麼容易造成淹水或土石流的原因。平常我們在山上看到的溪流,其實就是由無數小徑流匯聚而成的喔!
徑流可以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這邊用表格簡單整理給大家看:
類型 | 說明 | 台灣常見例子 |
---|---|---|
地表徑流 | 直接在地表流動的水 | 馬路上的積水流向排水溝 |
地下徑流 | 滲入土壤後在淺層流動的水 | 山坡地的地下水慢慢滲出 |
飽和徑流 | 土壤吸飽水後多出來的水 | 農田排水溝裡流動的水 |
其實我們生活中到處都能看到徑流的蹤跡。像是下雨天走在人行道上,那些沿著地勢低處流動的小水流;或是颱風過後,山上瀑布變得特別壯觀,這些都是徑流造成的現象。下次看到新聞報導水庫進水量時,那個數字就是由無數徑流匯集而成的喔!
了解徑流的概念後,就會發現它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防災準備息息相關。特別是像我們這種多山又多雨的環境,徑流的速度和量都會比平原地區來得更快更多。這也是為什麼每次氣象局預報大雨特報時,都會特別提醒要注意山區的雨勢,因為大量的徑流很容易引發災害啊!
為什麼台灣山區容易發生徑流現象?
每次颱風來襲,新聞總會看到山區爆發土石流的畫面,讓人不禁想問為什麼台灣山區容易發生徑流現象?其實這跟我們的地形和氣候有超大關係。台灣是個多山的島嶼,山區坡度陡峭,加上地質年輕又破碎,只要大雨一來,雨水根本來不及滲透,直接變成兇猛的地表徑流沖刷山坡,帶走鬆散的土石。
台灣山區徑流嚴重的原因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
因素 | 說明 |
---|---|
地形陡峭 | 中央山脈坡度常超過30度,水流速度快,沖刷力強 |
地質脆弱 | 板塊擠壓造成岩層破碎,頁岩、砂岩易風化,土層鬆散 |
降雨強度大 | 颱風、梅雨常帶來時雨量破百毫米的暴雨 |
植被破壞 | 過度開發、濫墾導致表土失去保護 |
河道狹窄 | 溪流短促,暴雨時排水不及,容易暴漲 |
說到降雨,台灣真的是「要嘛不下,要下就下到爆」的類型。特別是夏季颱風來的時候,山區經常出現24小時累積雨量破千毫米的極端降雨。這種雨勢下,土壤根本喝不飽,多餘的雨水只能沿著坡面狂奔,順便帶走大量泥沙。而且我們的山區河流都很「急性子」,從上游到下游距離短,坡度又陡,水流速度快到嚇人,一下子就沖到平地造成災害。
另外這些年山區開發也是問題之一。茶園、果園開墾,還有各種民宿、道路建設,把原本可以涵養水分的森林植被都破壞了。表土失去植物的根系固定,遇到大雨更容易被沖刷。有些地方甚至會看到整片山坡「脫皮」的慘狀,光禿禿的岩層直接裸露在外,這下次再下雨時,徑流和土石流的規模只會更可怕。
颱風天如何預防徑流帶來的災害?這是每年夏天台灣人都要面對的課題。颱風帶來的豪雨經常會造成嚴重的徑流問題,特別是地勢低窪或靠近山區的地方,更容易因為雨水快速匯集而引發災情。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防災小技巧,讓大家在颱風來臨前就能做好準備,把損失降到最低。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清理住家周邊的排水系統。很多時候不是雨下太大,而是排水溝被樹葉、垃圾堵住才導致積水。建議在颱風來臨前2-3天就要檢查住家附近的排水溝、天溝和集水井,把裡面的雜物都清乾淨。如果是住在公寓大樓,記得提醒管委會要檢查頂樓的排水孔,這常常是被忽略的重點。另外也可以準備一些沙包放在門口,特別是住在一樓或是地下室的住戶,這招雖然老派但真的很有效。
防災物品 | 準備要點 | 注意事項 |
---|---|---|
沙包 | 至少準備10-15個 | 堆疊時要交錯排列 |
防水擋板 | 測量好門窗尺寸 | 安裝時要確認密封性 |
抽水幫浦 | 檢查油料是否足夠 | 準備備用油桶 |
手電筒 | 準備足夠電池 | 建議選擇防水款式 |
再來就是要特別注意山坡地的狀況。如果你家靠近山邊,颱風來之前一定要檢查擋土牆和排水系統是否穩固。有時候連續幾天的豪雨會讓土壤含水量飽和,這時候就很容易發生土石流。可以觀察山坡有沒有出現新的裂縫或是異常滲水,這些都是危險的前兆。政府的水保局網站會有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資訊,建議颱風前先查好自家是不是在警戒範圍內。
最後要提醒大家,颱風天盡量不要外出,但如果真的遇到緊急狀況需要撤離,一定要記得帶齊重要物品。除了基本的證件、藥物之外,建議準備一個防水袋裝手機和充電器,保持通訊暢通很重要。現在很多縣市都有防災地圖APP,可以即時查看淹水狀況和避難路線,颱風來之前先下載好以備不時之需。